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19:3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四场集体采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出席的代表团新闻发言人:
罗 蔺,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
郑 莉,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卢雍政,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石玉钢,云南省委副书记;
庄 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 晓,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张永霞,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22-10-19 17:24:06
二十大新闻中心负责人 谢应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出席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七个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的有关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
先作一下介绍,他们是: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罗蔺同志,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同志,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同志,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同志,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庄严同志,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同志,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同志。
下面,我们先请重庆市代表团罗蔺同志作介绍。
2022-10-19 23:50:47
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 罗蔺:
大家好!感谢大家对重庆的关注。重庆代表团共有43名代表,其中有长期从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村支部书记,有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车间工人,有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开发区的负责人,还有来自于抗疫一线的公共卫生机构的负责人。这些天,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紧密结合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等实际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既鼓舞了信心,又鼓足了干劲,我们完全赞成、衷心拥护,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2022-10-19 23:52:01
谢应君:
请四川代表团郑莉同志。
2022-10-19 23:57:54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郑莉: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四川代表团的郑莉,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今天晚上代表四川代表团给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四川代表团共有72位党代表,可能有心的媒体朋友们关注到,四川代表团是这一次出席二十大的地方代表团里面人数排名第二的代表团,承载着9100万四川人民的期盼和我们511万中共党员的重托。在这几天的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以至于我们的会场屡屡出现了“抢话筒”的场面。当然这是打引号的,因为话筒是够的,但是大家的话是说不够的。
大家从“悬崖村”的群众搬进了楼房、雪域高原的乡村里种出了致富的玫瑰、天府粮仓又增添了科技的新粮、大国工程在四川从图纸变成了现实、三星堆文物又上新了等等话题,鲜活讲述了新时代10年四川发生的巨变。
代表们一致认为,之所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在巴蜀大地上,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媒体的朋友们有机会多到“天府之国”去看看我们的巨变,同时也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能够与我们一道共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巴蜀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谢谢大家!
2022-10-19 23:59:37
谢应君:
请贵州代表团卢雍政同志。
2022-10-20 00:01:24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卢雍政: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来自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的多彩贵州。贵州代表团39名代表,肩负着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和185.5万名党员的重托。连日来,全团上下沉浸在热烈、深思、感悟、奋进的讨论氛围中,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报告,反映了全体党员的心声、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擘画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影响着人类命运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2022-10-20 00:07:00
谢应君:
请云南代表团石玉钢同志。
2022-10-20 00:12:51
云南省委副书记 石玉钢:
记者朋友们好,首先感谢对于云南的关心、关注,帮云南鼓与呼。云南团47名代表,大致是3个1/3,基层一线1/3,少数民族1/3,女代表1/3。
云南团学习交流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争先恐后。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拥护二十大报告,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化一项教育,这就是“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推进一项活动,这就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让忠诚成为云南党员干部最鲜明的品格,让4700万人口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让彩云之南成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袖光辉照耀的地方。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满含热泪听完报告,表示要坚定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华坪女高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党的好女儿”。
“人民楷模”高德荣说,总书记深情牵挂独龙江,一次回信,一次批示,一次接见,独龙族如今实现了整族脱贫,一步跨了千年,现在户均存款超过了5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了1.6万元。
我们的“拼命三娘”谢成芬说,他们有个村过去是“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成了“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老百姓自发地把“天地亲国师”的牌位换成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们几位的发言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谢谢大家。
2022-10-20 00:24:22
谢应君:
请西藏自治区代表团庄严同志。
2022-10-20 00:25:40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 庄严: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多年来媒体朋友对西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西藏代表团共有30名代表。几天来,代表们对报告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讨论,都坚决拥护、完全赞成。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说出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心声,回应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期待,指明了边疆少数民族前进的方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亲自为西藏工作谋篇布局,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2021年7月还亲临西藏考察,为我们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代表们一致表示,一定结合实际,抓好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确定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落实,奋力谱写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谢谢。
2022-10-20 00:31:17
谢应君:
请陕西代表团王晓同志。
2022-10-20 00:33:21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王晓: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首先,向长期以来给予陕西诸多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陕西代表团一共是44名代表。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接千载、视通百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催人奋进。大家深感,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熔铸的科学真理,必须坚定高举新时代领航的思想旗帜,必须全面认识新时代创就的历史伟业,必须赓续传承新时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必须奋力实现新时代奋斗的光明前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六个坚持”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理论特质,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包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全团代表完全赞同、衷心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学习贯彻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在新的征程上交出陕西的优异答卷。谢谢大家!
2022-10-20 00:37:00
谢应君:
请甘肃代表团张永霞同志。
2022-10-20 00:40:55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永霞: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甘肃代表团的张永霞,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甘肃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记者朋友们共同交流。
甘肃代表团一共有代表39名,其中一线代表16名,少数民族代表6名。有来自生产一线、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国工匠,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院士学者。几天来,我们按照大会的议程,对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大家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一致表态完全赞同、坚决拥护这个报告。
代表们在讨论中都谈到,甘肃在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中,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大见成效。同时,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重要机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对这一切,代表们都由衷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代表们决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022-10-20 00:42:32
谢应君: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记者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提问。
2022-10-20 00:48:53
澳门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大数据、大生态是贵州两大名片,请问目前贵州在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哪些重要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继续发力?谢谢。
2022-10-20 00:49:26
卢雍政: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年来,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生活高品质提升协同并进。在发展大数据方面,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我们还获批建设了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的枢纽节点,成为8个全国“东数西算”的枢纽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使得我们绿色经济的占比达到了45%,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12%,我们“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有30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成果列入了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贵州的旅游业在疫情发生前,我们无论是游客接待的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都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井喷式增长,现在恢复的态势也非常明显。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我们将持续擦亮大数据和大生态两张名片,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一是深挖数据的“钻石矿”。继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壮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培育信息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二是用好绿色“不动产”。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山地产业和生物科技。同时,以文旅融合为根本,文化科技融合为方向,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谢谢!
2022-10-20 00:52:21
阿曼《观点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提给陕西代表团的。最近我有幸拜访了陕西,古老与摩登并存的西安让我印象深刻,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我的问题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陕西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2022-10-20 00:55:45
王晓: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热忱欢迎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再到陕西,再来西安做客。
陕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通道平台环境一起建,坚持外企外资外贸一起抓,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我们采取的措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在规划布局方面。我们全面提升“一带一路”五大中心能级,推动形成了“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的全方位联动开放新布局,着力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发展。
第二是在拓展通道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综合排名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前50位。我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获批。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了国家示范工程,中欧班列“长安号”新开行了跨里海、黑海新线路,常态化运行17条国际线路和17条“+西欧”集结线路。今年1-9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开行了3081列,累计开行超过14000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初步实现了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陕西的战略交汇。
第三是在建强平台方面。我们建好用好自贸区、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秦创原等综合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综保区数量目前在中西部地区是最多的,在全国排到第六位。
第四是在发展产业方面。中俄、中欧等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省内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今年1-8月,陕西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9.1%。
第五是在改革创新方面。我们积极开展规则探索和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包養先实施了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启动了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现在时间压缩了一半。我们还创新推出了“中欧班列贷”、自贸港商票“运单融资”等新产品,“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成运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第六是在人文交流方面。我们深入开展教育、文旅、医疗、抗疫、考古、科技、媒体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比如,国际友城的数量突破了100对;比如,发起组建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近十年,来陕西学习的外国学生已经超过了10万人。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励,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陕西贡献。谢谢!
2022-10-20 01:01:08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西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在介绍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请问目前开展情况如何?谢谢。
2022-10-20 01:05:04
庄严:
谢谢您的提问。西藏自治区党委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21年11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落实到“四个创建”的具体行动上。
一是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等“四大工程”、美丽边疆同心守护行动等“六项行动”,各民族亲如一家,犹如茶和盐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我们芒康县有一个民族团结家庭,四代人中有六个民族,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得和和美美。
二是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我们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复兴号”高铁飞驰高原,川藏铁路全线开工,西藏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三是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我们注重以法治化思维和法治化方式,深入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也更清新。
四是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我们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工程,建成了624个边境小康村,边境各族群众有房住、有事干、有钱赚,腰包鼓、劲头足、生活幸福,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热情空前高涨。谢谢。
2022-10-20 01:11:50
中国交通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今年昆明市正式托管了西双版纳州的磨憨镇,再过一个多月,中老铁路就开通运营整整一周年了。我想提问的是,一年来,这条国际大通道表现如何?云南如何做好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放赋能对外开放的?谢谢。
2022-10-20 01:16:12
石玉钢:
谢谢您的提问。
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是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去年12月3日开通,总书记亲自出席。总书记指示,云南要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把磨憨口岸托管给昆明,这就是云南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举措。昆明、磨憨是中老铁路国内段的一首一尾,这样就实现了托管联建。
运营以来,应该讲成效显著。
一个,收获超出了预期。累计发送旅客超过750万人次,运送货物869万多吨,其中跨境货物超过158万吨。上个月,9月份,就达到了125万吨,创下了单月的新高。
再一个,激发了沿线发展的活力。2021年,缅甸、老挝、越南对于云南的出口是32.3亿美元、19.6亿美元和12.4亿美元。今年1-8月,老挝对云南出口就超过了50亿元,同比增长了30%。他们出口木薯粉就达到2.5亿美元,一大批农民从中受益。
再一个,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托管以来,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新增市场主体135家。目前,老挝万象到泰国曼谷的老泰铁路,正在加快推进,不久的将来,就会和中老铁路连通上了。
云南正在按照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开放的这样一个思路,实施中老铁路三年行动,让黄金大通道更好地赋能云南大开放。
一个,是边疆变成了前沿。我们在昆明新建了海关监管场所,打造国际铁路场站,创新多式联运铁路快通模式,无需另行办理转关手续,就可以直达出境。昆明作为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有边境口岸,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再一个,是全国一盘棋。目前有25个省份开通了中老铁路的跨境货运列车,并且我们常态化地开行了澜湄快线,已经开行到了200多列了。
再有一个包養網,就是联结国内外。为南亚、东南亚乃至环印度洋地区进入14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架起了便捷陆路新通道。同时,和境外10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境人民币的业务,累计结算超过7000亿元。
中老铁路沿线就是一道风景,欢迎大家坐上动车,到元阳看红河的哈尼梯田,到景迈山去品味曼妙普洱茶,到野象谷去偶遇亚洲象,享受诗和远方。谢谢。
2022-10-20 01:21:53
人民日报记者: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请问重庆、四川两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谢谢。
2022-10-20 01:27:02
罗蔺:
谢谢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正如您所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川渝两地的殷切关怀和期许。川渝本来就是一家亲,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依。两年多来,我们本着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是推动规划落地落实。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7个规划,两省市联合编制13个规划(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二是推动区域联动走深走实。充分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向西、成都向东的联动联建局面;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区域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持续释放。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积极谋划推动一大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项目加速开工建设。同时,注重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四是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去年成渝地区经济总量7.39万亿元、在全国占比6.5%,今年上半年达到3.6万亿元,发展态势良好。两地产业互补性强,正在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我们还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度推动合作,共同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
同时,我们还在改革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开展合作,取得了系列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部署,我们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川渝两省市将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认真实施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努力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谢谢。
2022-10-20 01:38:48
郑莉:
我接着重庆的同志作一些补充。其实我们两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战略下,都是极大的受益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川渝两省市的重大政治任务。过去四川叫“蜀道难”,重庆也是一样。在这样一个战略下,我们不仅是可以通江达海,而且在我们四川的各个市(州)——既有平原,又有盆地周边的丘陵,也有高原,大家感觉到在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的牵引下,纷纷地找到了机会。四川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在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不仅是刚才罗蔺同志所讲到的交通,还有我们产业的合作、产业的协作,我尤其是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国家战略下也越来越方便了。目前我们开通了川渝之间许许多多的政务事项通办,我们统计了一下,现在已经办理了上千万件。两地的老百姓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比如你是成都的,或者是宜宾的,到万州等重庆的某一个区,去办一个企业,就在四川的任何一个市(州)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比如说工商登记、户口、出入境证件、社保,那是十分的方便,立等可取。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我们两地的老百姓越来越感觉到这样一个战略的英明和光明的前景。大家秉持着一个共识,刚才罗蔺代表也讲了,“川渝一家亲,携手向未来”,这样的一个共识深入了老百姓的内心。这次在二十大的报告上,我们也十分欣喜地看到,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列入了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们将继续跟重庆一道,携手共进,一起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谢谢!
2022-10-20 01:42:21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我们知道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请问西藏是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呢?谢谢。
2022-10-20 01:47:43
庄严:
谢谢您的提问。保护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区50%以上的国土面积都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零审批、零引进“三高”企业和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二是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西藏应有的贡献。
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我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7个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9%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
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启动实施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营造山林200余万亩。可以预见的是,不远的将来,一个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美丽高原省会城市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区360多万各族群众在高原上幸福地生活,数十万只藏羚羊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蓝天白云就是西藏亮丽的名片。在这里,我也诚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来西藏旅游、来西藏采风、来西藏领略地球第三极壮美的风光。谢谢。
2022-10-20 01:50:35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甘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要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我想了解一下,近年来甘肃在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担好上游责任当中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另外,在开展祁连山全域保护和系统恢复方面,甘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谢谢。
2022-10-20 01:56:44
张永霞: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甘肃在我们中国版图上宛如一柄“玉如意”,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区,覆盖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包養網绿色发展之路,陇原大地呈现出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
奔流不息的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我们坚决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担好保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上游责任,系统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涵养水、保持土、治理沙三管齐下,加快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项目,实施“黄河清废”行动,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2.68%,“一河净水向东流”“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甘肃靓丽名片。
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既是高山水塔,也是沙漠屏障。我们坚决扛牢祁连山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老问题不反复、新问题不发生,确保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得以持续巩固。随着生态保护修复,一度匿迹的雪豹等珍稀动物如今再次频现,巍峨的祁连山恢复了昔日的和谐与美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甘肃贡献。多姿多彩的如意甘肃欢迎您!谢谢大家!
2022-10-20 01:59:06
科技日报记者:
近年来,陕西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打造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请问秦创原建设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2022-10-20 02:02:41
王晓: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强化创新驱动上下了很大气力。去年以来,我们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加快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科创项目、科创企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我们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了34个重大科技项目,新建了10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攻克了一批瓶颈。去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达到了17.1%和13%,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已成为“陕西智造”的新名片。
第二个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潜能加速释放。我们已经在75所高校和院所里面推行了三项改革,这三项改革,一个是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另一个是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还有一个是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和活力。我们还常态化举办了200多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目前,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去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排到了第六位,今年同比增长36%。
第三个方面,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去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增速上都超过了35%。今年以来,已经有2739家企业通过了高企评审,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3557家,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总和的12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62家,上市企业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
第四个方面,科创生态持续优化。我们注重政策集成和机制创新,构建起了由秦创原的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发展公司组成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科创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批“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的示范样板,推行了“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等改革,引进了各类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有效地促进了科技、经济、金融的融合。
陕西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用老秦人的“拧劲儿”,建好用好秦创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陕西力量。谢谢!
2022-10-20 02:10:26
甘肃省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
今天出席的几个代表团当中,甘肃、贵州、云南过去脱贫任务都是非常重的,贵州实现了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族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甘肃也是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我想请问三个代表团的发言人,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都有怎样的安排和打算?谢谢。
2022-10-20 02:14:46
张永霞: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说到甘肃的扶贫,人们就会想到左宗棠说过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东部扶贫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鼎力支持下,全省上下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实现了75个贫困县、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我们深知,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特别是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的省份,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性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体是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建机制强保障防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困难户等实施动态监测,持续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着力抓发展兴产业促增收。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提升转型扶贫车间,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种业基地,做大做强“甘味”品牌,千方百计带动农民兴业就业、共同富裕。
三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甘肃地形狭长、横跨1600多公里,各地自然生态、生活习俗、发展基础差别很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实用性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四是着力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乡风、家风、民风一体培育,帮助群众转观念、提技能、增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谢谢!
2022-10-20 02:20:20
卢雍政: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要求,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全省9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脱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做好巩固和衔接的工作,首先是要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也是头号民生工程。我们坚持政策不断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任务。我们坚持责任不放松,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部门和地方双责任。我们坚持力量不减弱,继续向脱贫地方派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我们坚持监测不遗漏,实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不返贫。
在此基础上,我们念好“富、美、安”三字经,全力落实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要求。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壮体”,用好贵州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做好宜农、宜工、宜游等不同特色的产业文章。二是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三是加强乡村治理“铸魂”,把自治、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加快移风易俗、加强乡村治理,留住美丽安逸的浓浓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曾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我们热忱地欢迎大家走遍大地神州,感受多彩贵州,感受千百万贵州群众洋溢的充满幸福感的笑脸。谢谢大家!
2022-10-20 02:25:07
石玉钢:
您问的这个问题,说明您对云南很了解。没错,您说的正是云南的特殊省情。云南是世界大花园,也是民族大花园。您说的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这就是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普米族这11个民族。这11个民族解放前有的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他们中人口多的七十多万,人口少的六七千人。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整个民族是整体性贫困。所以,几千人脱了贫,就是一个民族脱贫了。
今天这11个民族与全国一道全面脱贫、全面小康。2021年和2015年相比,脱贫人口的收入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速是32%,这就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包養網能少”,也体现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云南的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都占到全国的10%,而云南的人口大概只占全国的3%。我们的“三类监测对象”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有多大、任务有多重。可以说“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云南将从这么几个方面发力,确保现代化路上、确保共同富裕中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一个,把群众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我们提出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一切为了农民增收,实施农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今年我们将努力消除收入年人均收入在7000块钱以下的,明年将力争消除年人均收入在1万块钱以下的。到2024年,我们争取让全省的农民和脱贫人口收入在2万块钱左右。
二个,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重点培育和发展14个云南有优势的产业。比如说鲜花,云南一年产的鲜切花167亿枝,相当于给全世界每人2枝多,每个中国人10枝多。再比如说我们的中药材,业界有句话叫“无云药,不成方”,云南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最高。再比如说坚果,像核桃,云南有4300多万亩,每年产量160多万吨,这4300多万亩,不仅中国,全世界也是最多的。比如说茶叶,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还比如说咖啡,全国98%的种植面积和99%的咖啡产量都在云南。另外,还有蔬菜、水果、肉类等等。我们每个脱贫户都有两个以上的产业,每个脱贫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
三个,我们坚持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由近到远、从易到难,不断巩固扩大成果,归根到底要靠教育来改变。
四个,就是深化52家中央定点单位的帮扶,特别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沪滇协作,承接好上海的产业转移,把上海的优势同云南的特点结合起来。
五个,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深度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力量。我开场白说到的“拼命三娘”谢成芬,就是一个典型。
最后,就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推行村级大岗位制,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进我们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谢谢。
2022-10-20 02:35:56
新华社记者:
2017年9月,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行班列在重庆首发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日益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重庆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积极作为,成效显著,想请重庆代表团发言人谈谈这几年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谢谢。
2022-10-20 02:39:54
罗蔺:
谢谢您的提问。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着眼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要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重庆会同相关省区市通力合作,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省级层面协商合作全面深化。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指导下,重庆牵头建立西部12省区市和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13+2”合作机制,成为推动沿线省区市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公司,采取“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方式运营,避免了无序竞争,形成了合力。目前,已成立重庆、贵州、广东湛江等7个区域公司。
二是通道运行效益稳步提高。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内辐射国内16个省区市,对外通达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5个港口。自2017年9月通道开通运营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所有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经北部湾港累计开行超过2万列、运输箱量超过100万标箱,其中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达6524列、运输32.8万标箱。
三是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提升。着力推进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全面推广铁海联运“一单制”,大幅提高了多式联运效率。创新铁路集装箱下海运输、海运集装箱进内陆模式,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有效缓解“一箱难求”问题,架设起了西部地区通向全球的重要桥梁。
四是通道带动效应不断增强。通道建设中,着力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7年的4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超过80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0亿元。东盟连续三年成为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进出口总额1292亿元、同比增长15.2%。今年的增长势头也非常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任务。重庆市将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各兄弟省区市通力合作,大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谢谢。
2022-10-20 02:43:23
中国网记者:
我们知道,四川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制造强省等目标,请问这对推动四川的高质量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2022-10-20 02:50:58
郑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您的提问不由让我的脑海里面出现了一幅画面,我给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一下。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宇宙线探测装置,它是装在四川的稻城,在我们正在接受集体采访的时候,它在不断地“望宇问天”。同时,全球最深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在四川锦屏2400米的地底下正在“寻微探秘”。一个高一个低。全球最大的单体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已经在四川宜宾投产。目前全国有60%的核电机组用的是四川“德阳造”,70%的高铁钢轨产自四川攀枝花。这样一幅“地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四川的创新能级、产业能级,在这几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的发展,3次来川考察指导,对夯实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培育高精尖特企业作出重要的指示、提出明确的要求。四川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制造强省,全省的经济总量在过去的十年连续跨过3个万亿级台阶,去年达到了5.38万亿元,位居全国的第六位,进入了经济大省的行列。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可以对这位记者的问题加以印证。
一是成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这几年,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接踵而至,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继在四川挂牌。又比如越来越多的“国之重器”镌刻下了四川的印记,大家都知道的歼20是在四川研制生产,运20、C919的机头在成都生产,嫦娥探测器、北斗系列卫星是从西昌发射基地升空的,“华龙一号”的核心技术也是从四川诞生的。我就罗列这样一些例子,说明四川是从建国初期老的三线建设基地,现在又成为了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基地。
二是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四川现有的“两院”院士有65人,去年全省研发经费超过了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万亿元。上海的科创板开市以来,已经有17家科技川企成功地敲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七位。截至去年年底,四川共有专精特新企业超过了2000家,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八分之一。
三是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迈上了万亿元的台阶,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紧随其后,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四川还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德阳的高端能源装备、乐山的多晶硅、雅安的大数据、遂宁的锂电池、攀枝花的钒钛等特色产业享誉全国。
四是区域战略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态势。2021年成都市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2万亿,今年应该是要突破2万亿。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重点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刚刚获得国家批准进入实施阶段,全省经济总量在2000亿元、3000亿元以上的市(州)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四川的市(州)是有21个。去年全国百强的县(区)榜单上有12个来自四川。再看看我们的开放平台和载体,这十年,全省的综合保税区从1个增加到了6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6个增加到了10个,特别是我们这几年外商的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已经超过了256亿美元,其中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4年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大家难以想象在西部的一个区的进出口总额能在全国同类区里面排在第一位。四川的自由贸易区挂牌已经有5年,这五年我们已经新增了近20万家的贸易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的新篇章。谢谢!
2022-10-20 02:57:06
谢应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集体采访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支持,谢谢大家。
2022-10-20 02:59:3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