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研台包養經驗討的“神品”之作——評林庚師長教師《唐詩綜論》

  作者簡介:鄧程,男,1968年生,2002 年畢業于北京年夜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為華北電力年夜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

  近代以前,文學研討不過以兩種方法進行,一為文獻考訂,一為詩文評點。近代以后,從王國維師長教師開始,現代文學研討才引進東方的研討方式,從而構成了考據、評點、歐化研討鼎足之勢的研討局勢。到了上世紀 50-60年月,歐化的研討方法占據了絕對優勢的位置,考據還因其有現實的需求而若存若亡,評點式包養 的研討則已退步成為“鑒賞”而可有可無了。論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審美卻寫出了曠代美學巨著而為本身不懂審美辯護。

  80年月以來,由于對歐化研討方式的反思,現代文學研討出現了不年夜不小的“回歸”熱。階級剖析的方式確實已很難被正式發表的文章所運用,鑒賞辭典鋪天蓋地,考據被從頭確立了其主要位置。三者的地位進行了調整。考據恢復了它的主要位置;歐化研討換上了社會學、文明學的招牌,理論上更換新的資料換代了,原型批評、結構主義、闡釋學、文明人類學紛紛登場;只要“鑒賞”,依然被相當多的研討者看作可有可無,並且被認為是文學研討中不“科學”的標志。

 “小姐好可憐。” 用東方理論來解釋中國現代文學,過往成績不年夜,現在成績若何,仍然是個爭包養 議很年夜的問題。不過,用東方理論很不難出成績,對于評職稱包養網 比較有利。而考據,或稱文獻學的方式,作為現代文學的基礎,是極其主要的,也是知人論世的需求,但考據并不是文學研討自己。

  原來文學研討還是需求“悟”的。和其他的學科科學研討分歧,文學研討從來是先有結論,后有剖析;而不是先有剖析,后有結論。當然這種結論,是審美直覺的結論,而非理論的先進之見。占有充足的準確的資料,是文學研討的基礎,不過文學研討所用的資料自己有等級之分的。普通的已掉往文學性命力的文學作品及相關史料可稱為“資料”,而把仍具性命力的文學作品也稱為“資料”就分歧適了。

  林庚師長教師的《唐詩綜論》堪稱真正的文學研討。在《唐詩綜論》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們看到鑒賞不僅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它還是文學及文學研討的基礎、自己和目標。而“鑒賞力”恰是文學研討中不成或缺的才能。

  與普通的鑒賞文章分歧的是,林庚師長教師的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有開闊的視野,有比較的目光。林庚師長教師的文章能捉住對象的本質,而不是出于普通的泛泛而論。但林庚師長教師的文章又從不對對象作硬性的概念的規定,他對良多問題的解決都是從比較中確定對象的范圍。應該說這是一種超越了感性限制的研討方式。而這一包養 切,恰是中國現代的文學批評方包養網 式所獨具的特點之一。

  在《唐詩綜論》中,最享盛名的是《盛唐氣象》一文。該文主題開闊爽朗,漸漸看下往,盛唐氣象這個不成捉摸的對象漸漸地明白了:盛唐氣象分歧于建安風骨是因為“它還有豐實的肌肉,而豐實的肌肉也就更為無力的說明了這個‘骨’。” 盛唐氣象不成捉摸,是因為“它豐富到只能用一片氣象來說明”,“它乃是建安風骨更豐富的展開”。而漢魏“氣象混沌”是“不假悟也”。盛唐則是認識到捕逐並且答于深刻淺出的造詣,所所以‘透徹之悟’。漢包養 魏既然還沒有努力于捕逐抽像,所以抽像是淳樸的,又是包養網 完全的,是以‘難以句摘’;好像還沒有開采的礦山,這也就是‘氣象混沌’。而盛唐則由于努力捕包養 逐而獲得最直接鮮明的抽像,它似乎是已經展開的真金美玉的礦躲,美不勝收的放出異樣的光榮,這就不克不及說是混沌,只能說是渾厚了。” 這樣盛唐氣象就在與建安風骨和漢魏古詩的比較中確立了本身那人拒絕收禮物後,為了防止這人狡猾,她讓人去調查那傢伙。的特征。

  讀到這里,不克不及不感嘆林師長教師的文字功底和寫作技能。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分歧。”還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漢、魏尚矣,不假悟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 “唐人尚意興而理在此中;漢魏之詩,詞理意興,無跡可求。”“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晉以還方有佳句。”應該說林師長教師的文章繼承了嚴羽的基礎觀點,但林師長教師用“抽像”把嚴羽的這些散落的詞語凝結成一個整體,又用包養網了采礦這個比方,用“渾厚”與“混沌”相對,就更凸起包養 了唐詩包養網 的特點,也強調了唐詩超出漢魏古詩的藝術位置。

  讀到這兒,禁不住想起當今的主流鑒賞理論:“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也就是鑒賞“興趣無高低論”。當然我們假如花一番工夫,也許會發現“蘿卜論”的理論本源要追溯到接收理論或福科。不論怎么樣,當今就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任何人都敢說本身的作品是最好的,任何人都敢認為本身的興趣不比別人差。好作品與壞作品的界線含混了,評論家也變了,他不再關心作品的好壞,不再熱中于編排作家的座次。這是一個審美相對主義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說一個作品比另一個作品好是要冒閑言碎語的風險的。某些讀者會問:“為什么說XX的作品欠好?我就喜歡!你有你的見解,我有我的目光嘛!”

  其實,作品有高低,是鑒賞存在的基礎條件。一個人的審美感覺越敏銳,他區分的作品高低就越細微。林語堂曾經說過,他只看極下流書和極下賤書,因為中流剽上竊下,最無足觀。魯迅對此有一個極為精辟的評價:這透徹地表白了其人的毫無自負。(魯迅《題不決草(六)》)確實,林語堂否認中流包養 ,只不過用相對主義為本身的低下興趣辯護,他又標榜極下流,也只是為了掩飾本身的不自負罷了。

  那些以作品及接收者的差別為興趣無高低辯護的說法是貌同實異的。我們過分強調接收主體的獨特徵,而疏忽了杰出作品的超出性。其實,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個體的獨特徵是眇乎小哉的。一個作品經歷了千百年的時間的磨練而流傳至今,它自己就說明了它的超出性。作為一個讀者,在閱讀作品的時候,不應該斤斤于為本身的獨特包養網 辯護,而應該忘失落自我,反思本身為什么不克不及接收經歷了時間洗禮的經典作品。文學作品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別,若何辨別高低雅俗,恰是文學批評與研討的出發點和基礎任務。

  林庚師長教師在文章中對“盛唐氣象”作了出色的說明。假如文章到此為止,那么我們說這篇文章已有風骨。不過文章中“盛唐氣象的藝術特征”一節,卻是本文的真正的點睛之筆,因為它使該文達到了如“盛唐氣象”普通的氣象。盡管此中也用了“浪漫主義”、“國民”之類當時風行的話語,但文內的宗旨卻完整超出了這些概念。在這一節中,林庚師長教師采取了現代詩文評點的情勢。請看: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船》:“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登高壯觀六合間,年夜江茫茫往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包養 九道流雪山。”林評:“一種芳華的旋律,無限的瞻望,就是盛唐詩廣泛的特征。” 李白《橫江詞》:“人性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林評:“包養 在風浪的險惡中,卻寫出了這般壯觀的局勢,這與《蜀道難》的驚心動魄,乃同為時代雄偉的歌聲。而這一首平易近歌似的短詩,它畢竟說‘橫江惡’還是在更深刻的禮贊‘橫江好’呢?這就是現實生涯中包養 豐富的歌頌。在現實生涯中牴觸是不成能沒有的,但是那壓倒一切的輝煌的抽像,它說明了一個經得起風浪的時代性情的成長。”

  最為出色的當屬對李白《將進酒》的點評:“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自得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生成我才必有效,令嬡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包養 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令嬡裘,呼兒將出換瓊漿,與爾同銷萬古愁!”

  林庚師長教師剖析說,假如單看了字面,那么“白發三千丈”,“同銷萬古愁”僅僅說愁之多,愁之長了,情感豈不過于繁重?可此中抽像的充分飽滿,才是真正的盛唐氣象的造詣。假如和李后主的《虞佳麗》比擬較:“問君能有幾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個抽像就決不是盛唐氣象了,而是一副可憐相。那么是不是必定要用“長江”“黃河”才幹構成盛唐氣象呢?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又若何?“冷雨連江夜進吳,黎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林包養網 庚師長教師說:“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涯的每個角落都是充分的,它夸年夜到‘白發三千丈’不覺得夸年夜,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覺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刺眼的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

  顯然林師長教師的評點和風行的“鑒賞辭典”的賞析文章寫法不太一樣。我們從這里可以清楚前人采用簡潔的評點方法的原由。對作品的賞析,尤其要留意一點不要喧賓奪主,賞析文字不要凌駕于作品之上。所謂的“鑒賞”,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別人進包養網 進作品的境界,而不是賞析人馳騁才華的時候。這有點像打籃球的時候的上藍,球到筐前,輕輕一送即可,因為球自己就有速率,再用力,就過分了。

  《盛唐氣象》一貫被稱為林師長教師的代表作,所謂“少年精力,盛唐氣象”。在我看來,《說木葉》一文所具有的典范性的意義比《盛唐氣象》更為明顯。假如說《盛唐氣象》還重要是對後人所提出的命題積薪式的發揮,那么《說木葉》一文則更具獨創的意味。其語言之生動優美,其剖析之精當奧妙,尤其是此中體現的作者的審美感覺之敏銳,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田地。

  杜甫名作《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羽觴。”此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信任每一個人讀到這句詩都會有類似的感覺:“落木”,太希奇了,一查注釋,則落木又是落葉的意思。于是我們便輕松放過往了,以為這是一個訓詁的問題。這樣的例子在古詩里實在太多了。

  可林庚師長教師卻在《說木葉》一文中發現,現代詩歌中經常用“木葉”,卻很罕用“樹葉”。“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玄月冷砧催木葉”(沈佺期《古意》)……並且“木”都與秋天有關聯。“秋月照層嶺,冷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用高樹不可嗎?可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然則“高樹”飽滿,“高木”則空闊。

  原來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雖無差別,但在詩歌語言中差別就很是之年夜。“木”的潛在抽像恰是“木頭、木材、木板”,它與“葉”相排擠,于是木葉正暗示落葉。而樹,自己具有茂盛的枝葉,具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是以隨之有了更多的暗示。木在觸覺上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顏色能夠是黃的,而樹,顏色是綠色,觸包養網 覺上是濕潤的。于包養 是“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開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包養網 的陰天。“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要顯無暇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存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落木千山天遠年夜

  充足說明了這個空闊;這是到了要斬斷柔情的時候了。”

  最后,林師長教師感嘆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往無幾的,但是到藝術抽像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令嬡。”

  當我們看林庚師長教師《說木葉》一文時,也正有同樣的感覺。我們讀林庚師長教師的《說木葉》也覺得幾乎是一字令嬡。

  關于樹與木的區別,乃是一個天賦的發現。包養 我不了解前人寫詩時能否意識到這個區別,不過我信任,即便起前人于底下,與他講一講包養網 樹與木的區別,他也會由衷地信服。

  汪維輝師長教師曾經從語言學的角度描寫過樹與木的詞語應用的變化。在從上古到中古發生了以“樹”這個詞代替“木”這個詞的變化。(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討》南京年夜學出書社 2000年版第396頁)不過既然到唐代這種代替已經完成,那么唐及其前后詩人們依然喜歡用“木葉”而不消“樹葉”,就足夠說明了:這依然是一個詩學的問題而不純粹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

  《唐詩綜論》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出色之處。像《青與綠》、《詩的活氣與新原質》都別出機杼。並且從作品自己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真正做到了見微知著,而不是借題發揮。林師長教師 60年前說:“我們明天正走在這陳舊歷史要更換新的資料的階段,詩是以要全力爭取這時代,好像矮小的松樹要種植在戈壁化的童山上一樣。”(林庚《唐詩綜論包養網 ·詩的活氣與新原質》國民文學出書社 1987年)明天,文明的戈壁化與六十年前比擬,有更嚴重的趨勢。林師長教師此言,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文學任務的人沉思。

  了解林師長教師很晚,還是1995年在武年夜讀碩士的時候,熊禮匯師長教師給我們推薦林師長教師的《唐詩綜論》,我才從圖書館把書借出來看了一遍。記得當時很震動,是看《說木葉》的時候。《說木葉》里關于“樹”與“木”的辨別使我產生了一種不成企及的感覺。從那以后,我的腦子里便多了一個問題:作者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呢?作者又怎么會想到要往辨析“樹”與“木”包養 的區別包養網 呢?是以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東方之子”對林庚師長教師的訪談時,便產生了一種類似于追星族對明包養網 星所產生的感情。只是遺憾,沒能聽到縈繞在心的問題的謎底。

  認識林庚師長教師,是在上個世紀的1998年。那時我正準備北年夜博士生的進學考試。誤進幽靜的燕南園。哎,那不是前次電視上看到的林師長教師嗎?……

  于是在林師長教師家,那個幽靜的燕南園62號,就有了上面的一段對話:

  “您是怎么想到要區別樹與木的含義呢?”

  “因為我看到現代詩歌里很少說樹葉,而木葉反而很常見。”

  噢!原來這么簡單啊!可是……作者究竟是怎么想到的呢?

  不消再往追尋了吧!對于文學研討而言,一個人當然可以把握大批的資料,皓首窮經,也能做出不朽的成績,不過,僅僅這樣做包養 ,總覺得和文學有點隔閡吧?就像王國維所說,如霧里觀花,終隔一層。那么林師長教師是怎么想到“樹”與“木”的區別的呢?也許就在那一閃念?

  也許人與包養 人之間的差別,就在這一閃念吧?

  (謹以此文恭賀林庚師長教師95華誕;祝詩人林庚永葆包養網 芳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