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长江行:从三江源至入海口
编者按: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等11个省区市。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包養網排名壁江山”。
从6月15日起,新华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江篇”小分队从长江源头出发,沿江而下,一路前行至长江入海口,以行进式融合报道的方式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6月29日起,我们开始陆续推出相关报道。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除了担任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之外,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从2003年起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在过去20多年里,他见证了我国量子通信、量子包養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现在,他把家安在上海,往返合肥、上海两地,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经过放在大厅里展示的“墨子号”模型。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右)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一颗卫星
经过我国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拼版照片)。
不久,在河北兴隆地面站做实验的彭承志,看到“墨子号”发出的绿色信标光缓缓从地平线升起,第一次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卫星在天上飞,心情非常激动。他说,这种亢奋持续了好几个月。在那段时间里,一口气把河北兴隆站、新疆南山站、西藏阿里站、云南丽江站、青海德令哈站五个地面实验站跑了个遍。
“卫星上天大概半年多,当初确立的科学目标基本上都有了一包養網个初步结果。”彭承志说。“墨子号”设计寿命为2年,至今已经过去约7年,在太空中仍能开展实验。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合成照片)。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印娟(后排右二)、任继刚(后排右三)等科研人员在做实验(2016年12月22日摄)。
“它是这些年以来科学界挺重要的一个事件。”在去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还专门介绍了他们的相关工作,引用了“墨子号”的相关资料。
“‘墨子号’确确实实没有辜负我们自己的期望,也没有辜负别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自己也感到挺自豪。”彭承志说。
两座城市
彭承志称自己是湖南人,也是半个合肥人。他18岁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本科,一直读至博士,在北京做完博士后研究,又回到母校任教。他的人生轨迹与合肥紧密联系,“待在合肥的时间超过待在自己家乡的时间”。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在上海张江。他把家安在上海,一年里,半年在合肥,半年在上海。
↑彭承志行走在安徽合肥蜀西湖边(7月21日摄)。
↑彭承志行走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7月22日摄)。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
在位于合肥的国盾量子一楼展厅和位于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两台几乎一模一样的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彭承志解释说:“国盾这边的这台侧重于应用,向用户开放;上海这边的这台更侧重包養網基础研究突破。”
↑位于合肥的国盾量子一楼展厅,彭承志在操作“祖冲之二号”(7月21日摄)。
↑在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彭承志(左二)和团队成员在“祖冲之二号”前讨论研究进展(7月22日摄)。
“在上海、合肥两地跑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我很多同事。”彭承志颇有感触,人员流动背后是技术流动,他和他的团队在长三角的密集流动正好也是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重身份
彭承志身兼三职:中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他说,基础研究的开始是在科大,在所有身份中,教授是他最终落脚点。他目前还在学校带着一个40-50人的本科班,担任班主任。
学生们经常会向他问起,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会带来诸多焦虑和暗黑时刻,该如何面对?彭承志鼓励他们做到三个主动:主动选择、主动努力和包養網主动接受。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他的建议是立足国内、拥抱世界。“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没有国界。”他说。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厅,彭承志准备给参加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的学生作报告。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右)在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上作报告后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交谈。
↑7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左)在参加组会时听取汇报。
↑彭承志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楼梯前留影(7月22日摄)。
今年7月初,他刚卸任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改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他说,这样更利于他集中精力做科研决策。
据彭承志介绍,下一代的中高轨量子卫星的载荷研制已经展开,量子精密测量,特别是空间尺度的高精密量子光频标,会成为这颗卫星的重点目标。
彭承志是这颗卫星的工程常务副总师,他说:“卫星平台在上海,地面站在合肥,有一些关键部件在苏州研制,有一些光学器件可能在福州制造……”
↑7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实验室,彭承志(右)与印娟教授在查看实验数据。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彭承志(左)与任继刚教授交流卫星地面站运行情况。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立足长三角,彭承志已经开启一轮新“周期”,未来又将是一次跨越式发展!
↑彭承志走出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门(7月21日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