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的“鄉村賽事”,醉了農人美了貴州——“村BA”“村超”火爆帶給我們的啟S包養app示_中國網

requestId:6868cedca629b2.19081064.

【大調研,我們在行動】

編者按

這個夏天,比天氣更火熱的,是在黔貴大地精彩上演的“村BA”“村超”賽事!

一個“村”字,點透了這兩項賽事“熱”的原因。由鄉村自發組織,以村民為比拼主體——今日中國鄉村的激情,盡情奔涌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孕育好風尚,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確實,沒有主動性,又哪里來的創造性?沒有創造性,又哪里來的“村BA”“村超”這些“村字號”?

“村味賽事”魅力何在?能否興盛不衰?會為鄉村帶來哪些變化?又為鄉村振興帶來哪些啟迪?本報調研組深入貴州鄉村展開調研。

侗族群眾在表演侗寨琵琶歌。王炳真攝/光明圖片

宛若輝光四射的“雙子星”,幾個月來,貴州臺江“村BA”、榕江“村超”燦耀全國。

就在不久前,兩項“村賽”接連迎來決勝時刻——

7月29日晚,“村超”在現場數萬人的歡慶中落幕。歷時兩個半月,20支足球隊捉對“廝殺”98場,有人評價:整場賽事驚艷震撼,就像踢向山外的一記“世界波”!

7月30日晚,“村BA”在龍騰虎躍的拼搶中收官。從去年“六月六”到今年“吃新節”,這項“出圈”已一年的籃球賽擁躉無數,甚至引來NBA球星參與互動……

“村級賽事”,何以萬眾矚目?是因為,純粹的群眾體育所特有的恣意揮灑、忘情投入;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展現的綺麗風姿、動人情韻;淳樸的鄉俗民風浸潤下的濃濃感動、郁包養網郁鄉情……

這一切,展露出新時代廣袤鄉村的勃勃生機,詮釋著體育強國夢的深厚內涵。

近日,本報調研組奔赴榕江縣、臺江縣,在賽場內外、村頭寨尾走訪體驗,探尋“兩江賽事”衍生出的一個個和美鄉村故事。

一、“村味賽事”之火

苗山侗水深處的業余球賽,卻打出了國際大賽的氣勢,其火爆程度、參與熱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1.“火”在全村老少齊上陣

加速、沖刺、突入小禁區;急停、觀察、尋找射門空間。當低平傳球穿過三名防守球員來到身前,左邊鋒董永恒用右腳尖輕巧一挑,左腳發力抽射。足球打著旋兒砸進球門,激起山呼海嘯般的歡聲。

“球進包養了!是‘卷粉射手王’董永恒!忠誠村反超啦!”伴著近乎嘶吼的“貴普”解包養說,董永恒被隊友們緊緊抱住。農民、建筑工、小學教師、快遞小哥……為村寨榮譽而戰的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和董永恒“脫下球衣就去賣卷粉”一樣,朗洞平地村隊隊長吳化勇上場前幾個鐘頭,還一身泥水下田勞作。誰能想到,35歲的他披掛出戰,即技驚四座——快速奔跑中后仰接球,右腳停球,左腳一個“倒掛金鉤”,皮球擦著立柱、飛入網窩!

“都是從小比照著電視轉播,一次次在泥地上摔砸滾打練出來的。”他靦腆地告訴調研組,從泥水工、技術員到村干部,是內心的熱愛讓自己從未遠離球場。

見到“歐牛王”歐明輝時,他正在小河邊放牛。這位“村BA”最有價值球員主業是務農養牛,上場后因“比斗牛還猛”,便得了這個包養響當當的名號。

調研組了解到,根據“村BA”“村超”賽事規則,參賽球員必須為真正的村民身份。就是這樣的“全業余陣容”,在“村超”球場上踢出了彩虹過人、圓月彎刀、電梯球、貼地斬;在“村BA”籃架下騰挪跳躍、搶斷絕殺,勇猛無畏化身“夢之隊”……

賽事解說員,同樣由本鄉本土的人擔任。

“看!1號跑得飛起,不愧是咱臺江‘小跑車’”“開車不能超速,打球你可要加速”……只要“‘村BA’氣氛組組長”王再貴一開腔,場上氣氛便高漲起來。這位壯實健談的95后是臺盤派出所民警,因熟悉本地球員、了解戰術規則,總能臨場發揮、感染全場。

“‘村超’是‘泥巴地里長起來的’,只說專業術語哪行?大家不接受。”建設銀行天柱支行行長、家住口寨村的“村超”解說員楊兵很有想法。他試著用方言土語解說,當吼出標志性的“汗巴拉、嗚嗚,顏巴拉、嗚嗚嗚”(侗語,意為“歡呼起來吧,再次歡呼吧”),球迷們都會跟著忘情高喊。

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我們的賽事”——“贊助方”,全是本村村民,你10塊、他20塊,湊份子為隊員們買裝備、出路費;啦啦隊,同樣是鄉里鄉親,男女老少搖旗吶喊,鑼鼓不夠鍋瓢湊,敲癟了一堆蓋和盆……

“村味”,無處不在。從參賽隊伍、賽程安排到頒獎儀式,所有環節都由群眾自發組織、商議決定。正如車江一村隊球員、“球場洪金寶”陳興洋所說:“為自己村子踢球,肯定要全力拼,平時再好的兄弟伙,球場相見都是‘搞硬的’。什么虛的假的,絕對來不得!”

2.“火”在民族文化綻華彩

看到榕江樂里鎮近百位侗家女兒盛裝入場,來自云南紅河的余秋妮半天挪不開眼——百褶布裙綴滿彩絲,滾龍袖套遍繡花鳥,烏黑盤發典雅華貴,周身銀飾剔透精美……

服飾秀還未品夠,更大的驚喜開始了:姑娘們走進“吊腳樓”,幾個小伙子爬上木梯、拉起牛腿琴,在窗下唱起情歌……

“爬窗探妹!這是我們侗族的戀愛習俗,我爺爺輩都這樣的嘞!”激動的“解說”從人堆里響起。

“這么美的原生態,誰能不愛吶?”余秋妮感慨。她已是第四次來“村超”了,每次坐六七個小時高鐵,吸引她的除了球賽,就是“怎么也嘗不夠”的鄉土文化大餐。

“榕江父老太有才!征集令一發出,報名參演的節目就排滿了!”兼任表演環節總導演的縣足協副主席、車民小學校長楊亞江感嘆。

開賽熱場、中場表演、賽后狂歡……“村BA”“村超”刮起的“最炫民族風”,成為很多人心動的一大理由。

要看歌舞?安排!這里有恢宏優美的侗族大歌、排山倒海的水族木鼓、搖曳多姿的苗族蘆笙舞、剛健歡快的瑤族舂杵舞;

想品民俗?管夠!村民們身背茅人、舉著番布,帶來了神秘水書、素雅蠟染,舞起發光的稻草龍、走起古樸的農具秀……

氣氛達到沸點,場上便成了“民族大聯歡”。7月1日,正值黨的生日,調研組在“村超”現場看到,漢、侗雙語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引發全場5萬名觀眾大包養網合唱;漫天煙花下,人們手拉手同跳多耶舞、激情蹦“苗迪”,歡樂的聲浪響徹夜空……

就連獎品,也充滿濃濃的農耕文化味。

“車寨,冠軍!車寨,冠軍!”決賽之包養網夜,本屆“村超”冠軍車江一村隊在村民簇擁下燃起鞭炮、繞寨慶祝,身后跟著“超級大獎”——一頭小黃牛。第二到第四名球隊的獎品,依次是黑包養網毛山豬、塔石香羊、本地大鵝。“村BA”的獎品,同樣是香米、鱘鰉魚、三穗麻鴨等農產品。

“一場場藝術秀、民俗秀和風物秀,體現了鄉土味、鄉情味和鄉愁味。”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榕江縣文旅產業發展顧問由守義認為,“現代足球與傳統民族文化的融合表達,最接地氣,也最有感染力。”

3.“火”在真誠熱情待遠客

7月8日下午2點,又一個“超級星期六”即將開賽。車流沿榕江東濱江大道緩緩挪動。眺望賽場,只見鄰近的大橋步道上擠滿了村民。“瞧,本地人都在那兒遠遠‘看球’呢!”出租車司機石師傅自豪地告訴調研組,把賽場看臺讓給游客,這是榕江人的待客之道。

“單子多得拉不完!車一天充好幾次電。”石師傅說,縣里的幾百輛出租車、網約車根本不夠用,群眾自發組織“志愿車隊”,在高鐵站免費接送游客。

會不會影響自己跑生意?他爽朗地笑:“啥生意能比家鄉的形象重要?!”

群眾發自內心的善意,讓游客記住了“甜甜榕江,熱情的城”。

豐樂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開華給調研組看了一封感謝信,署名新疆游客凝曉露。她在信上說,帶家人來看“村超”,訂不上旅店。試著聯系當地文旅局,豐樂村干部滕大姐很快趕來,接她們去村民家。一進門,熱騰騰的飯菜已擺好。住了兩天,離開時想付錢,大哥大姐執意不收,臉上滿是笑意。

調研組在臺盤村的見聞,同樣溫暖。

中場休息,人山人海的“村BA”看臺上,從1600多公里外的蘇州趕來的胡新光,正和當地球迷聊著賽況,這時,“美食派送”開始了。“五彩姊妹”飯、玉米粑粑、粽子、楊梅、李子……被苗家孃孃、阿妹不斷塞給觀眾,胡新光們接過來的又何止是美食!

“場外才感人吶!好多村民自發在停車場維持秩序、在道口做向導、在路上撿垃圾。守著球場不能看,誰心里不癢癢?可他們說,沒辦法呀,誰讓咱是東道主呢!”臺盤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正彪感慨不已。

4.“火”在千行百業煥新機

“超級村賽”拉動“超能經濟”。截至7月底,“村BA”“村超”全網累計瀏覽量超300億人次。線上大流量轉化為線下客流量,帶來沉甸甸的“真金白銀”。

“從去年7月至今,在‘村BA’帶動下,臺江縣共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億多元;榕江縣在今年‘村超’期間,接待游客25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28億多元。”黔東南州文旅局體育科負責人楊家華介紹。

“村超”球場周圍望不到頭的小食攤,1元一條的卷粉、5元一碗的冰楊梅湯、8元一盤的折耳根涼拌面……各色小吃物美價廉,引得游客趕忙掃碼。忠誠村村民“龍小妹妹”忙得直不起腰:“別看我這攤位小,一天能賣出400多碗冰楊梅嘞!”

“來,嘗嘗咱榕江的瓜,超甜的!”招呼調研組的,是豐樂村瓜農、人稱“西瓜妹”的熊竹青。問起生意,她掩不住興奮:“以前幾天才能賣完的量,現在幾小包養網時就搶空嘍!最多一晚上,賣了三四千塊錢……”

一個個火爆的小攤,折射出地方經濟發展的活力。隨著藏在深山的“村味好物”映入大眾視野,陸續有農業產業項目落地“兩江”,前來洽談投資的企業明顯增多。

新的業態,也應運而生。

緊鄰“村BA”球場的主題商店里,一撥撥游客在興致勃勃地挑選紀念品。調研組看到,店里全是“村BA”文創產品和苗族銀飾等非遺手工藝品,印有“村BA”標志和苗族圖騰的籃球、球衣球襪最受歡迎,吉祥物“村寶寶”毛絨玩具銷量也不錯。

單價幾十上百元的小物件,一天總能賣大幾千元。據介紹,臺江縣已獲批“村BA”系列商標6個,申報“村BA”系列商標139件。

“村BA”的輻射效應也很明顯。“看球在臺盤,吃住在陽芳。我們村離臺盤六七里地,很多客人住在這兒,還能體驗農業生態特色游!”陽芳村黨支部副書記楊美告訴調研組,在臺盤村帶動下,周邊不少村寨吃上了“村BA”飯。

“這正是體育打頭、文化助陣、經濟唱戲的鄉村振興新引擎。”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商學院副院長白宇飛分析,通過賽事引流,“兩江”實現了體文互促、體文助產、產業興賽的良性循環。

二、“村味賽事”之根

小小“村賽”,何以突然爆火?調研發現,答案,絕非“機緣巧合”那么簡單。

球員激烈對抗。本報記者 龍軍攝/光明圖片

1.運動傳統,“根”在基底深厚

無論從歷史厚度還是覆蓋廣度看,足球之于榕江、籃球之于臺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92歲的“初代球迷”、退休干部楊朝富,翻開《榕江縣志》《榕江文史資料》相關記載告訴調研組:“榕江人抗戰時就接觸足球了。那年月,為避戰火,先后有三所學校遷到榕江。”

1939年冬,貴州師范學校最先遷入,組織師生勞動建校,短短幾天,一個簡陋的足球場就建好了。

“一踢球,哨子聲、吶喊聲震天響。我們圍攏來看,眼睛發直,腳板板發癢。”楊朝富說。

1944年,隨著廣西大學和桂林漢民中學遷來,更多年輕學生把熱愛足球的種子撒在這個偏遠小城。此后,足球與榕江緊緊相連,成為當地引以為傲的運動強項。1965年,榕江縣足球隊還在黔東南州足球賽中奪冠……

近十年來,榕江先后成為省級校園足球試點縣、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縣、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榕江縣體訓中心主任吳方錦滿臉自豪:“我們從娃娃抓起,全縣有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4所,縣級足球特色學校41所。有群眾性業余足球隊35支,平均每10個榕江人,就有1個會踢球!”

于是,調研組看到了這樣一幕幕——

7月16日晚,平均年齡14.5歲的小瑞村隊逼平老牌勁旅車江二村隊,闖入本屆“村超”八強。少年們奔跑歡慶的瞬間,曾代表黔東南出征1972年全省少年足球賽的黃加望濕了眼包養網眶。當年的他們載譽歸來,正是這般年紀;

平均年齡45歲的“老男孩足球隊”,隊員們仍在場上拼搶。“我們的‘油箱’里還有油,還不到‘掛靴’的時候!”雖然戰績不再驕人,但楊亞江仍感欣包養慰——他組建的車民小學“小男孩足球隊”已接過衣缽,蓄勢猛長。

百公里外的臺盤村,代代相繼的故事也在傳揚。

邰昌芝,半世紀前享譽全國的苗寨“東風女籃”第一代球員。70多歲的孃孃頭戴苗帕、耳佩銀飾,沒事總會來球場邊坐坐。

“那時候,一幫十來歲的小姐妹,跟著夜校老師練打球。開始還有人咕叨:女娃家穿著背包養心短褲在壩壩里上躥下跳,羞人吶!后來,我們打出了名堂,省體委召開現場會,號召各地向我們學習。”她笑著回憶。在她們帶動下,上世紀80年代,臺江縣苗寨女籃由1支增至68支。

今天,“女娃娃打球”已不稀罕。

臺盤鄉中心小學籃球場上,六年級女生李秋香正和五六個同學趁著課間“練練手”,過人、突破、上籃,一連串動作行云流水,颯爽利落。

這個普通的鄉間學校,有自己的籃球隊,有雷打不動的籃球課,有舉辦了9年的“校BA”。這讓李秋香很是興奮。她告訴調研組,自己家住陽芳村,幾天前,村里的女籃獲得“村BA”女子組冠軍,“以后,我也要像她們那樣!”

“在臺盤,幾乎每家娃崽都是跟著大人在球場上跑大的。”臺盤村村委會主任岑江龍告訴調研組,“有了這樣的‘老底子’,我們的‘吃新節’籃球賽才一口氣辦了七八十年。”

“只有把對體育的熱愛深植鄉土,夯實人人參與的深厚根基,才能一有機會,便大放光彩。”北京師范大學農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章文光認為,正是由于兩地體育幾十年來的不懈蓄力,才有了今日“村BA”“村超”現象級火爆場面。

2.賽事興盛,“根”在脫貧奔富

站在臺盤村村委會門前,俯瞰下沉式的“村BA”籃球場。青山包養環繞下,21層U形看臺被刷成天藍色,中心處紅綠相間的塑膠球場分外醒目。

一年間,球場擴大了面積、新鋪了地面、加高了看臺、裝上了電子記分牌,觀眾容量從一萬人擴展到兩萬人,還添置了更衣室、淋浴間,“蠻有‘國際范’了”。操持這些時,李正彪總想起老輩人口中的光景。

1936年,假期回鄉的幾個青年學生在臺江縣城關街門鋪了一塊簡易球場。臺盤村人看著眼饞,在村頭寬敞處照著樣子忙活起來——用石灰劃出邊線,樹干搭塊木板當籃架,配上竹編籃筐。沒球衣,就直接在衣服上寫號碼。比賽,就這樣興高采烈地開始了。轉年,“吃新節”有了新節目——籃球賽。

今天,臺江156個自然村寨共有205個籃球場,實現了全覆蓋。榕江經過多年投入,全縣也有了14個標準足球場,全部免費開放。

39歲的岑江龍記得,小時候,臺盤村是個遠近聞名的窮寨子。其他村寨“搞熱鬧”(辦節慶),他和伙伴們得來回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再看看現在!十分鐘上高速,半小時坐上高鐵,從凱里過來只要20分鐘。要不,咋接得住那么多朋友從各地來看球呢?”他笑著說。

包養網

“贏豬腳嘍!今晚全村‘打平伙’!”看著“村超”小組賽發獎,70歲的車江二村村民孫文仙歡喜得直拍手。她告訴調研組,一只豬腳,早年間可是稀罕物,“人都說,‘幾個南瓜坐月子,一只豬腳過大年’!”

“曾經的貴州,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后發趕超,實現了‘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也讓一個個榕江、臺江華麗轉身!”黔東南包養州鄉村振興局干部楊建福滿是感慨。

“衣食足才有精力玩、設施好才有地方賽、交通暢才有人來看。撕下貧困標簽的小山村,才能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在貴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高剛看來,物質生活的保障、基礎設施的改善,是“村BA”“村超”火爆的基本支撐。

3.人人參與,“根”在政通人和

越來越好的小康生活、還會更好的硬實底氣,帶來的是更寬廣的精神世界,更豐富的精神追求,更積極的精神面貌。

“黔東南是‘百節之鄉’,33個民族的節日加起來,可以說‘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榕江縣文旅局副局長曾德重告訴調研組,節慶傳統、民情風俗、非遺文化,為“村BA”“村超”提供了土壤。

人們感覺到,隨著生活好起來,這些年的節慶習俗也在變。

“就拿‘吃新節’來說,這是苗家人每年稻谷抽穗時的大日子。以前靠天吃飯憂心收成,‘吃新節’是為了祈愿豐收;現在呢?好年景讓人心里安寧,過節更多是圖個高興!”岑江龍介紹。

讓臺盤村第一書記張德深有感觸的是,火熱球賽背后,蘊藏著這個苗族村落文明善治的“秘訣”。

“‘多一塊球場,少一桌麻將’,球賽在鄉風文明中的作用非常明顯。鄰里幾乎都是‘球友’,當然和睦。起爭執鬧口角?不如球場上決勝負。更難得的是,球場上的規則,已進入村規民約——不管球員還是觀眾,只要鬧事、不尊重裁判或打架斗毆,都將列入球場黑名單,不得踏入球場。”張德說。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以前,大多是罰點酒、肉、米等,很多村民不太在乎。現在,不讓進球場?那可不行,生活里的大樂趣被剝奪了,還會落單。”

走進陽芳村,村委會門口的標準籃球場上“操練”正酣。

“我們村也搞球賽,叫‘筑夢大學’。為啥呢?因為每年正趕上高考放榜,村民們商量,趁著球賽為考上的學生慶賀一下,鼓勵更多娃崽好好學習。”楊美告訴調研組。

令榕江縣古州鎮第四小學校長龍安波深感欣慰的,是“村超”折射出的“榕江新生包養網代”精神面貌。

賽事期間,古州四小的孩子們活躍在賽場內外:表演“民族服飾秀”;化身“小記者”采訪遠道而來的客人;學生代表與運動員面對面交流……“瞧,孩子們多棒!自信、大氣、陽光開朗!”龍安波說得動情,“我們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學校,98%的學生來自脫貧家庭。剛從山里搬下來時,孩子們見了生人就緊張,總垂著小腦袋往后縮。”

足球,對他們的改變功不可沒。

在古州四小,每學期的足球聯賽開展得如火如荼。去年,校隊勇奪縣學生足球聯賽冠軍,極大鼓舞了孩子們。“一下子感到被人重視,覺得自己行,信心也起來了。”龍安波說。

“‘小榕江人’的身心變化,映射出全縣的精神面貌。‘村超’正是扎根在這樣充滿自信和期待的熱土上,才這么有活力。”榕江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李永中體會頗深。

“這也包養網解釋了,為什么‘村超’引發全國性的‘精神歸鄉’。”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談道,“什么是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富足充裕,更體現在精神層面健康向上,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孜孜追求。”

4.長盛不衰,“根”在政府護航

“商量‘村超’的事兒?找我們縣足協!”在榕江,調研組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由19人組成的縣足協,成員來自不同行業。足協主席,是搞建筑的;三位副主席,分別是小學校長、中學體育教師、單位職員。足協代表全縣足球愛好者籌辦比賽,“大家的事大家說了算”。

“村BA”的“決策權”,同樣掌握在村民們手中。村籃協和村委會一起召集全村議事,德高望重的寨老、見過世面的后生,都有發言權。

“州里特別看重活動的群眾性、自發性,放手讓村民自己辦賽。”楊建福告訴調研組。政府“不上場但始終在場、不缺位更不越位”,為賽事的舉辦統籌協調、周到服務。

湖南游客龍剛告訴調研組,7月17日看到“‘村超’開啟網上預約”的消息,想帶上初中的兒子來看球賽。“村超包養”?安全有保證嗎?他心里打鼓。

到了現場,他放心了:從辦賽之初手持儀器進行安檢,到加裝人臉識別系統、刷身份證入場,再到網絡預約、調控人流量,一次次安檢升級背后,是當地對“全力做好安全‘守門員’”的清醒認知。

這么多人來看球賽,如何保障吃住行舒心順心?

榕江縣工信商務局副局長王福剛扳著手指一項一項向調研組介紹:規范物價,嚴禁餐飲住宿借機漲價,鼓勵推出“村超優惠”;出租車保持4元起步,協調公司給每輛車以適當補助;將暑假空置的校園利用起來,緩解游客入住難題……

既要服務八方來客,也要惠澤一域百姓。

“村BA”賽場外的“深山集市”,由當地群眾供應特色餐飲、農特產品,幾百個攤位人氣爆棚;“村超”賽場周邊的“美食街”,細分為燒烤區、點心區、瓜果區……

“攤位是政府規劃場地,免費提供給群眾使用包養網的,這樣既能增加百姓收入,又不影響交通與環境。隨著‘村超’越來越火,攤位也從最初的 TC: